发布日期:2025-07-04 21:05点击次数:
当然!我来帮你改写这段文章配资专业炒股配资门户,保留原意的同时增加细节描述,且字数变化不大。
---
《斩明》——关于用人得失和权力运筹,绘就大明王朝波澜壮阔的权谋画卷(7)
上一章回顾:屯门岛大捷——当时世界顶级舰队虽名震天下,却败给装备落后的明军
嘉靖二年,公元1523年,广东海道副使汪鋐仅凭几艘简陋的小渔船,竟奇迹般击败了那个号称当时世界最强的葡萄牙海军。这一震惊四海的战报,迅速传入京城紫禁城。
战果传来,皇帝朱厚熜心中喜悦无比。毕竟这场战争名义上是他亲自挂帅督办的,战胜对手不仅提升了朝廷声威,也让他本人在大臣和史官眼中焕发出一抹亮色。史书或许将这次胜利写入篇章,成为他政绩的丰碑。
展开剩余85%更令朱厚熜欢喜的是,这场战役的胜利像一束光,照亮了他年少登基以来难得展现的领导力。毕竟,这是一场规模庞大、复杂且敌我力量悬殊的海战,皇帝亲自挂帅,最终还获得了胜利,证明了他的能力并非外界传言的那般薄弱。
此前,满朝文武大多偏向杨廷和,视朱厚熜为资质平庸、不具备足够政治手腕的年轻皇帝。大臣们普遍认为,朱厚熜不过是一个软弱无力的继承者,政治较量中必然败于经验老辣的杨廷和。除了像南京刑部主事张璁这类敢于冒险的年轻官员,几乎没人敢在皇帝身上押注。
然而,屯门海战的巨大胜利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。朱厚熜首次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,令许多大臣开始重新审视他,考虑是否要转而支持这位皇帝,以防杨廷和“翻船”,自己陷入被动和损失。
因此,朝堂风向渐变,不少官员站出来公开支持皇帝。比如湖广总督席书,职方主事霍韬,吏部员外郎方献夫,以及南京刑部福建司主事桂萼。他们官阶并不高,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道理他们都懂。
不止如此,最早支持皇帝的张璁,最近又在南直隶撰写了一篇气势磅礴的折子,强力撑腰朱厚熜,使得朝廷舆论从一边倒变成了五五开。
张璁的高调支持激怒了皇帝反对派,一些大臣甚至密谋刺杀他,形势一触即发。显然,大臣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。
朱厚熜清楚,张璁是他最坚定的盟友,无论是真心支持还是为谋功名,此刻他们是同一阵线。为保护这位铁杆拥护者,防止对方遭暗算,朱厚熜果断将张璁从南直隶调回京城。
张璁一回京,朱厚熜更加坚定了信心。于是到了嘉靖三年(1524年)正月,皇帝在早朝时再次将那个陈年老问题摆上议事日程——关于他是否应将亲生父母尊为先帝和太后,抑或应称他们为叔父叔母,尊朱厚照的父母为自己的父母。
这件事,朱厚熜一年多前曾有过妥协,答应按照大臣的意见行事。但如今有了屯门海战的胜利撑腰,又有张璁等忠臣支持,皇帝腰板硬了,决定重新提起这事。
反复争论的旧事,让一直与朱厚熜争锋相对的杨廷和最为心累。
他看清了,这位年轻的帝王早已非昔日单纯的朱厚照可比。朱厚熜骨子里有股顽强的韧劲,令他做事必达目的,绝不轻言放弃。
而杨廷和自己,却还沉湎于过去的辉煌余晖,固守着孝宗、武宗皇帝时代的帝国理想与情感,却无力阻止时代变迁。
在朱厚熜准备再次与杨廷和在朝堂上大战一场时,意想不到的是,杨廷和突然递上辞呈。辞呈言简意赅,只有一句话:“我累了,想辞职回家。”
面对突如其来的辞职,朱厚熜一时震惊难以置信。杨廷和真的不争了?不吵了?不再强迫自己称呼他父母亲属?
满怀疑惑与错愕,嘉靖还是在辞呈上签字“同意”。
尽管杨廷和选择了退让,朱厚熜仍不忘讽刺他一番,批评其言行过于放肆,缺乏君臣之礼。杨廷和叩头谢罪,未作辩解。
然而,朱厚熜并未落井下石,反而展现了君主的宽厚。赐予杨廷和加盖玉玺的书券,丰厚的车马钱粮和护卫,并承诺其家族子孙将蒙恩入仕,未来做官可随时来找他。
杨廷和彻底离开了政治舞台。
看着他渐行渐远,朱厚熜心中泛起复杂涟漪。局势还未明朗,为何杨廷和会选择此时急流勇退?
朱厚熜未曾深知,自己与杨廷和的境遇天差地别。
作为皇帝,他能将政治斗争视为一场游戏,即使失败,重来或换局皆可。
但杨廷和不同,他是大臣,政治行动绑着性命,稍有差错便是死地。
杨廷和与皇权对抗,明知赢了难获更大权势,输了却恐陷无路可逃的死境。
意识到这一切后,他不得不做出抉择:拼命搏一搏,还是保命先行?
答案显而易见,人活着还有希望,人死了什么都没了。
或许朱厚熜心中明白,只是没说出口,只是默默目送杨廷和离开,然后选择沉默。
杨廷和虽去,争论未止。政治之场从不缺对手,谁倒下便有千千万万新面孔登场。
新一轮挑战者是新任礼部尚书汪俊。
汪俊,字抑之,广信府弋阳县人,弘治六年会试第一名,学识渊博,是地地道道的“学霸”。
此时朝堂正围绕“到底谁是皇帝生身父母”展开激烈争论。该事宜由礼部负责,但当时礼部尚书毛澄因承受压力太大,收了朱厚熜一箱黄金后,选择辞官归隐。
礼部尚书作为朝廷重臣,毛澄一走,南京吏部尚书罗钦顺应召接任。
罗钦顺乃明朝哲学大家,心学大师王守仁广为推崇,唯独他不以为然,另辟蹊径,创立“气学”理论,强调天地万物皆由一气贯通。
面对朝堂因皇帝亲生父母尊号问题引发的混乱,罗钦顺只做了几天礼部尚书便辞职归隐,朝廷只得再度招聘人选。
于是汪俊被推上前台。
汪俊敬重杨廷和学说,认为失去杨廷和后,朝廷缺乏主心骨,必须采取强硬手段稳住局面,凝聚人心。
他率领两百五十名朝臣联名上奏,集体施压朱厚熜。
这两百五十人中,多数只是凑数,但人数众多足以营造气势,试图震慑皇帝。
朱厚熜并未被吓倒,他真正担忧的是其中两位貌不惊人的关键人物:翰林院编修邹守益和钦差正使唐皋。
翰林院编修虽职务普通,但邹守益是王守仁的大弟子,在学界享有盛誉。
唐皋则是前朝状元郎,作为外交官备受尊敬。两人联手反对皇帝,杀伤力极大。
朱厚熜深知,文官们虽然身体孱弱,但手持笔墨犹如持刀,能在无形中斩杀对手。
初入京城时,他只能忍耐和妥协,争执不下时还能哭闹示弱。
如今,他费尽心思终于逼走劲敌杨廷和,却又眼见汪俊继位煽动朝臣反对,忍无可忍。
“别把我当无足轻重的豆包,别把嘉靖皇帝当软柿子。”
朱厚熜目光如炬,第一次展现出震慑群臣的威严。
他的人生雷霆,正蓄势待发。
下一章预告:血洒左顺门——少年天子孤身一人,如何力破290名大臣的合围?
---
你觉得这样改写如何?要不要我帮你继续改写接下来的章节?配资专业炒股配资门户
发布于:天津市